旅遊生活
談到設計,「風格」一詞往往會被提及。但什麼是風格?風格又是怎麼來的?當我們開始拋出提問,這個熟悉的概念就越漸陌生且複雜。 風格一詞最常被連結到設計師身上,但說一個設計師有風格,是因為他詮釋主題的創意和脈絡,還是他做稿擅長的手法與媒材?想探究風格,作品就是最直接的載體。本期邀請設計師廖小子、葉忠宜操刀雙封面,完整公開理念、排版、圖像、用色、字型等創作過程與細節。從中發現在設計手法與氣場之外,兩人不同的個性、教育背景、成長環境,以及面對客戶需求、社會時代的不同觀點,都造就兩款截然不同的封面風格。 風格的成因很多,專題將觸及平面、動態、工業、時尚等設計領域,拋出各種對風格的提問:風格會被科技演進、實用需求、商業導向決定嗎?趨勢預測會不會導致風格同質化?年復一年的復古風、時下流行的「ㄎㄧㄤ」算是一種風格嗎?越來越多人重視設計在地化,這是面對時勢的共同感知,還是為強化自我而架構出的意識形態?透過設計師、趨勢公司、商業市場的現身說法,以及社會學和流行文化學者的綜觀分析,你將對風格有重新的定義與想法。關於設計風格怎麼來?你不會找到具體且唯一的答案,但會發現潛藏且多元的可能。
旅遊生活
雖然沒明說那些家居設計step by step,但我保證讀著這期封面故事時,儘管眼中從頭到尾都是建築設計師們的家,每個人心裡浮現的畫面,絕對是你我自己那個窩。 無論自己的窩是什麼樣,我們似乎永遠都在尋找一個更趨近理想的家居樣貌。那幅畫面可能依著年紀、家人組成、生活習慣浮動微調,於是,讓我們總是有可以逐夢的那麼一點距離美感。用這個角度想想,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旅遊生活
學習不只在學校或課程,生活中的喜好與嘗鮮,都是創意培養與靈感累積的來源。我們邀請設計師陳青琳、黃顯勛,只談興趣不談設計,但聊到最後,每一個讓他們著迷的細節與概念,都和創作有著既隱晦又強大的連結。
旅遊生活
「我們都需要一間餐廳。」這是我去年4月底在自己臉書po的內容,當時疫情很恐慌,因莫名感冒決定自主隔離一個禮拜,7天過去有兩件事可以確認:一是沒有被感染,二是我的廚藝平庸到不行,我真的需要一間好的餐廳拯救自己,還有看到義大利麵就害怕的家人。
旅遊生活
前陣子因緣際會入手了一只大型竹編籃,飽經風霜的外表,讓人忍不住猜想到底先前有什麼樣的經歷。探問古物店老闆才知道,原來它的上一份工是電影劇組裡的道具,也許是太過操勞,籃口收邊處破損了一大塊。於是,收進家裡之後,常常對著這缺損想像著如何修復它,師傅會用什麼工法?要拆到什麼程度?修補之後新舊竹條顏色會一致嗎? 想像竹籃修復的各種可能,這件事某程度上,讓我感到放鬆、甚至帶有些期待,期待尋覓修復師傅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有趣偶遇或新發現。更早之前,認識了一位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他認為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過渡物」,可以有助於在數位虛擬的消費社會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以及人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在這次製作封面故事的過程中,許多來自生活者、匠師或職人的回饋,遙遙呼應了斯蒂格勒的想法。
旅遊生活
2011年,iPhone 4S相機畫素第一次達到800萬、加入可錄製1080P動態影片,以取代口袋型數位相機之姿翻轉大家拍照的習慣,早一年上線的Instagram也成為推波助瀾的平台,攜手帶來新的影像革命。 當拍照、上傳分享變成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要特別聚焦「街拍」?我們在思考,當拍照變成理所當然,除了紀錄之外,如何在影像中加入更多「個人觀點或風格」?以前只有專業攝影師才需要思考的問題,現在變成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日常課題。 我們想在日常拍攝中,尋找在影像中更深層意義,而「街拍」正是攝影師們一直以來的創作(用影像與社會文化對話)的方式。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為街拍抽絲剝繭出當代的新義。一開始從美國、日本、台灣3位不同風格的當代街拍攝影者拍攝經驗中,深探他們在不同社會環境的街拍創作理念;再由5位攝影師,簡短地從自己的日常創作,詮釋當代街拍的意義。當然,回看歷史也是找尋答案的重要線索,我們將從數位發展前後的社會歷史脈絡中,理解不同時代的街拍意義,再回頭檢視台灣本土攝影形塑的社會歷史過程,從前輩攝影師們的視角,再加上新世代Instagram的台灣風景,找到更多啟發。 要理解什麼是街拍,需要先釐清與街拍容易混淆的問題:紀實與街拍的關係、真假難分的時尚街拍,以及尷尬的被攝者隱私問題。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開始街拍,4個讓你走上街拍照的攝影心法一定要先掌握。最後,除了拍照按快門,我們還要介紹6家不能錯過的攝影好店,而最希望的,是在這封面故事後,大家能拿著相機、手機上街,找尋屬於自己的街拍意義。
旅遊生活
如果你對人設這個詞超有感,可以跳過這串文字,直接進入這次的專題。如果你沒有聽過人設這個詞,或是覺得人設是偶像和網紅才需要的,且先給我們一段文字的時間。 我們要溝通的人設,不是電玩動漫的二次元角色設定,也不是偶像明星依照公司規定與粉絲期待,去扮演的另一個自己;而是身處社群網路滲透、眾人都在博眼球的此時此刻,每一個人,包含正在閱讀雜誌的你們與製作雜誌的我們,都已經擁有,只是需要更加明瞭的人設。這個人設不是來自別人,正是你自己,或從興趣專業而來,或從性格觀點而生,更偏向對自我風格的察覺。這個概念有一個很俗的用詞叫「做自己」,但在同溫層取暖、言行被無限上綱的現在,身要由己言要由衷其實很不簡單,尤其是面對大眾與商業市場,這麼多想被看見的自我,為什麼被認得與買單的是他不是我? 專題裡有聶永真和經紀人黃瀞慧、范琪斐和社群推手張嘉玲,以及活耀於新媒體平台的百靈果、台通、張志祺,由本人來現身說法;也有PressPlay、Henry Liao、iKala、台灣奧美,從經紀、行銷、廣告的角度揭露幕後。人設不是客觀真理或SOP,這是一個你是誰,你就可以是誰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與權力,好好思考與溝通我是誰。
旅遊生活
努力回想專題企畫初期,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四個字,到隨著專題一路進行,實際埋頭蒐集資料、採訪越挖越深更加發現,地方創生真的不簡單。除了對地方的熱情不可少,還要緊抓著企業家思維,才能溫飽自己,進而與地方共生共存;更要懂得溝通的藝術,透過與當地居民「搏感情」,拉近彼此距離,一起找到打開地方DNA的鑰匙。 還有一點很關鍵。所有地方推動者都明瞭,他們必須在乎自己,才能有資格在乎別人,此話怎麼說?就像柴燒醬油「御鼎興」第三代謝宜澂,唯有扎實地把醬油本業顧好,才有餘裕替家鄉雲林付出,讓地方的美被世界看見。雖然上述乍聽之下,近似地方創生指導方針,但還是必須在此強調,地方創生並沒有絕對公式,一如深耕台南正興街的高耀威所言:「街區運動永遠都有另外一種可能。」地方創生什麼都可以,只要你是真心愛著地方,什麼都不奇怪。
旅遊生活
島嶼,給我們來自山海的身體感,也給我們群島之洋的世界觀。
旅遊生活
大多時候,設計的存在,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大小問題;近10多年來,國際間興起一股名為「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的思潮,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年度大展、到全球知名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作品,都能見到推測設計的存在。他們倡議:設計不只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設計能夠提出問題,而且是面對未來提問。」
旅遊生活
這幾年台灣茶好像有點不一樣,雖然傳統茶行愈來愈少,但新式茶行卻愈來愈多,手搖茶店家數量與品項更逐年衝出新高峰,珍珠奶茶甚至在國外市場掀起熱潮。也讓人好奇,台灣茶究竟出現何種程度的變革?我們讓「愛把手搖茶當水喝」的創作歌手李英宏和傳統茶行老闆,來一場茶知識對談,看能碰撞出什麼有趣的火花;並從茶業源頭:專事輔導茶農的茶改場、百年製茶廠台灣農林公司、坪林年輕茶農開始探索這條轉型之路;再邀請4位研究茶的各領域好手,看他們如何從初學者的角度,轉譯出更有趣的非典型品茶法;當然也要推薦大家走進新式茶店,從五感體驗不同以往的台灣茶風貌。最後,從立足國際舞台的手搖茶品牌角度,回望台灣茶轉型;並從營業額和展店數逐年成長的數字背後,梳理手搖茶流行的脈絡,以及與台灣茶產業的關係。生活即文化,現在的我們或許不一定都達到品茶的狀態,但一定會喝茶,這個夏天,就讓茶文化走進生活回甘吧!
旅遊生活
最近的生活非常兩極,要不就是整個連假幾乎足不出戶,要不就是去到某個天涯海角,過往假日最習慣逛的美術館或藝廊,幾乎都不能去,或去了也是戒慎恐懼。發想這個月封面故事時,才發現原來這波疫情對生活的影響,有這麼大部分都和空間有關,再多想一點,或許可以說是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係。 人與人的關係,似乎是一個比較常被討論的主題;那麼人與空間的關係呢?人在空間中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呢?似乎可以趁這個大家都很有感的時間點,來好好討論一下。於是,這期的封面故事,從我們最近都花很多時間窩居的家屋開始,然後,談到現在大家都得保持1.5公尺的公眾空間。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不容易,其實,人與空間的關係建立更是不容易,因為這關係裡不只有自己還有別人,不只有自己的感受,還有人們因為信任和尊重催生出的場所精神。 這是一種珍貴的默契,希望我們經過這波疫情,不僅不丟失它,還能更珍視它。
旅遊生活
這個時代,你期待什麼樣的雜誌閱讀體驗? 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展開一連串re-design思考,首先,從最能代表雜誌風格的logo開始改變。邀來擅長字型的洋蔥設計,歷經8個多月的來回討論、調整,誕生了本期開始的全新logo。 這個獨一無二的字型,帶著當代、靈活、有態度的風格,也是我們想與正在閱讀這本雜誌的你分享,而延伸在每篇文章裡,我們想呈現的不只是事件或趨勢發生的what,還有探索背後原因的how。在這個一點也不缺資訊的時代,我們在文章裡所細究的趨勢、脈絡和觀點,都是每個編輯承諾會帶給你的閱讀體驗!
旅遊生活
如何為生活找到一抹清澈的綠意?我們先從愛植物成癡的人和他們的家開始,看他們如何在生活中與大量植物共處並怡然自得;如果無法這麼狂放地擁有植物,城市裡有不少熱愛植物的店家,歡迎你和他們的植物共處;而植物的生活美學,當然也存在潮流趨勢,我們直搗台灣最大的植物產銷中心─彰化田尾,從經驗老到的理事們口中,理出近20年的植物發展脈絡。 接著我們走進中部奇異的巨型仙人掌園,探訪怪奇植物世界,那些不同於平價市場中隨處可得的品種,稀有珍貴植物有些長相特殊、有些身世不凡;而那些更加稀有、瀕絕的植物,也已經有系統地收進屏東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和台北植物園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中。從古至今的珍稀植物,除了計畫性的保種策略外,在植物的科學繪圖中,也能看見它們滅絕前的絕美身影。最後,隨著國際愈來愈多以植物為主題的新建築出現,也能看出大家試著在水泥叢林中找到與植物共處的新方法。讓我們重新看待身旁的綠朋友們,找到自己的生活植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