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每天連上網路,或是走進書店,映入眼簾的總不乏「怎麼吃最有效」的神奇減肥法。儘管公衛部門、醫師和營養學家一直努力減少肥胖人口跟肥胖相關疾病患者,全球的肥胖盛行率與相關疾病發病率仍不斷攀升。無論是講求速效的各式飲食法,還是掌握大原則的「少吃多動」,似乎都難以解決儼然成為流行病的過重困擾。
科技新知
哪怕人生再艱困,有些人似乎就是有本事見招拆招、愈挫愈勇。喪親、病痛、失業、不安全感,他們走入這些處境後,卻有的是韌性能走出難關。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如何同他們一樣,也有心靈復原力?
科技新知
關於外星生命的想像,人們大多聚焦於適居帶內的行星。如今研究指出,巨大黑洞附近也可能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科技新知
每當學者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就發現它對人類的威脅又加深了一層。為何感染症狀如此多變?是否已經有人免疫?隨著疫苗競爭白熱化,資深科學記者整理目前資訊,帶你了解人體免疫系統如何應對這場世紀之亂。
科技新知
我們都知道自己遲早要面對老化帶來的身體改變,卻不真的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變老。現在,有群科學家想要藉由研究犬隻,來解開這個謎樣的生物機制。雖然就認識人類的老化機制而言,研究狗兒看似不太合理,但狗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相同,而且老得比較快,可以縮短研究者的觀察時間,基因相似度也比大家想像的高。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從人類最好的朋友身上,找到長壽又健康的祕訣。
科技新知
每天睜開雙眼,都會看到令人悲觀的消息。我們浪費成性,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嗜吃高碳足跡的食物。我們危害環境,造成氣候變化與日俱烈,陸地與海域充斥塑膠汙染,接著再受其害。愈來愈多致病性微生物開始不怕抗生素,公衛危機更趨嚴重。 幸好,全球有數個實驗室正在進行各項有趣的「小」實驗,主角是得以在地球最險峻之處─包括火山、深海、冰底湖,以及深受輻射、汙染之毒的環境存活下來的細菌。
科技新知
意識從何而來?一直是心理學界難解之謎。我們目前大致瞭解大腦如何感知世界,知道情緒、記憶怎麼成形,但若談到自我意識,便會發現心理學者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幻覺,有人視之為大腦運作機制的副產品,有些學者則從量子論的角度探討相關性。這道題目之所以百家爭鳴,是因為除了以生物角度說明知覺、記憶、專注力等心智功能之外,要怎麼解釋所謂的主觀感受?事實上,連有沒有主觀感受這件事,學界都沒有定論。
科技新知
2020年1月10日星期五,還記得你是怎麼過的嗎?那些可以自由外出、無拘無束的正常日子,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也許你正忙著和朋友聚會,不過這一天也是新冠疫苗研發大賽鳴槍起跑的日子。
科技新知
現代人每次瀏覽社群媒體,入目不乏怒氣沖沖的推文或誇張聳動的標題。這種隨時在線的文化是否讓人們越來越容易生氣?
科技新知
許多事總是知易行難,譬如節食計畫總是淪為空談。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心智訣竅,可以把自制力提升到更高檔次。
科技新知
過去20年,天文學家一直把心力放在火星、木星、土星和冥王星,至於地球的「雙胞胎」金星,卻備受冷落。其實,在很久以前金星的氣候可能與地球相似,也有液態水組成的海洋和板塊運動。而科學家現在意識到,搞清楚它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或許有助於我們尋找另一顆適居行星。(P.36)
科技新知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一起來看看目前科學界最令人驚奇的八大理論。
科技新知
在海王星之外的小型天體正和諧地運行,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可能隨著暗處的第三世界起舞,那顆行星是地球的四倍大,如今似乎知道該去哪裡尋找它的蹤跡......
科技新知
全球70%表面積受海洋所覆,海洋為地球提供食物,我們呼吸的氧氣也有50%來自海洋,它還能調節氣候。不過,人類活動正使海洋陷入危機。今年9月25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一份事態緊迫的報告,提到即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遽減,全球暖化也受到限制,使地球溫度上升小於攝氏兩度,到了2100年海平面仍有可能上升30至60公分。此外,我們正在掏空海洋裡的動物,也在1992年通過「魚類峰值」(peak fish)的高點,此後全球漁獲量持續下降。海洋中有三分之一哺乳類動物面臨滅絕的險境。自前工業時代以來,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得海洋酸性提升30%,對海洋生物造成諸多威脅。不過,許多人正努力扭轉情勢。「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世界上,善的力量非比尋常。」倫敦動物學會的保育科學家海瑟・科德維博士(Heather Koldewey)如此說道⋯⋯
科技新知
有群生物在我們身上安家立業,過去認為它們與我們的健康有關,如今科學家甚至發現它們也會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歡迎來到精神益生菌的世界!
科技新知
有些人摔斷手臂也不眨眼,有些人分娩時不會疼得大汗淋漓,如果感覺不到疼痛,生活將會如何?這些無痛覺者的生理祕密,或許能幫助我們關上疼痛的開關......
科技新知
研究過往的大滅絕事件,能為今日面臨的環境挑戰提供新見解。曾經位處食物鏈頂端的恐龍,為何在彈指間灰飛煙滅?而現在站在同個位子的人類,有機會寫下不同命運嗎?
科技新知
關於宇宙的一切究竟是如何開始的,我們的最佳解釋並無法自圓其說。現在有組理論物理學團隊宣稱找到能夠檢驗新的爭議理論的方法,而該理論認為宇宙生於大反彈......
科技新知
最新研究顯示,正向的心理態度有助於我們對抗感染,讓我們更長壽,甚至免受手術之苦。究竟心念如何影響生理現象?
科技新知
2017年10月,有個奇特天體通過太陽系,立刻激發大家的想像力。那是小行星、彗星,抑或前來執行偵察任務的外星太空船?還有哪些宇宙之謎與天外奇事,讓天文學家傷透腦筋?
科技新知
科學家上個月發布了一張照片,揭露了違背物理定律的宇宙現象,登上世界各地頭條新聞。科學家是怎麼拍到這張照片的,而這項指標性的成就,又讓我們得知了什麼?
科技新知
1970年代後,再沒有其他國家登上月球,直到2013年,中國嫦娥3號任務登陸月球近地側,成為第三個把探測車送上月球的國家。今年1月3日,嫦娥4號成功登陸月表,它裝載各式實驗器材,充分展現中國的意圖。超級強國會為了爭奪月球霸權,再度展開太空競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