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海的旅人
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
靈異奇幻
我們是自己時代的渺小過客, 在另一個人穿越時空的旅程裡,卻是無可取代的關鍵主角…… 一首恢宏詩意媲美《雲圖》的時空交響曲,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作者最新小說 ✴歐巴馬2022年夏季書單暨年度推薦好書 與約翰‧勒卡雷、柳原漢雅、珍妮佛‧伊根等名家新作並列 ✴幻想文壇大獎入圍肯定 軌跡獎最佳科幻長篇小說決選入圍 ✴Goodreads讀者票選獎最佳科幻小說 得票數超越《米奇7號》、布萊克‧克勞奇《升級》 ✴入圍美國圖書館協會卡內基小說獎 與《長路》戈馬克‧麥卡錫、《毒木聖經》芭芭拉‧金索沃同榜 ✴全美各地書店職人傾心力推 獨立書店推薦榜Indie Next List #1、 亞馬遜網路書店、Apple Books編輯選書、 60餘位實體書店工作者感動好評 ✴書評媒體讚譽肯定 《出版人週刊》、《柯克斯書評》星號好評 入選《時代雜誌》、《西雅圖時報》、《彭博週刊》、《舊金山記事報》、 Vulture、Bustle、Lit Hub、PopSugar等媒體注目書單 林新惠(作家)、邱常婷(小說家)、陳子楹(「愛書人」IG版主)、畫說有一天(IG人氣說書版主)、楊詠翔(譯者)、詹奇奇(IG人氣書評家)、瀟湘神(小說家)──好評推薦 ││故事簡介││ 小提琴演奏的搖籃曲、 飛船起降的呼嘯、 原始的森林和未來的機場相互交疊, 相同的聲音與畫面,重複出現在1912年加拿大拓荒者的書信、 2020年紐約前衛作曲家的音樂會、 2203年由月球殖民地作家執筆的小說…… 1912年,英國貴族少年艾德溫離鄉拓墾,在森林裡忽見一座航站般的金屬洞窟、不屬於那個時代的飛船,並聽見了小提琴的樂音,卻怎麼也找不到演奏者。 2020年,加拿大女子玟森在遠洋輪船上神祕失蹤後,青少年時期拍攝的短片由家人公開,片中一樣出現了飛船航站的影像、與林中的小提琴樂曲。 2203年,人類實現了太空殖民,來自月球城市的作家奧莉芙寫下一本關於末日與瘟疫的暢銷小說,書中一段關於森林、飛船航站與提琴音樂的描述,和艾德溫及玟森所見如出一轍。 ──這是跨越百年的靈感共鳴、時空秩序的錯亂、或是我們始終活在虛擬實境的證明? 2401年,時間旅行的技術已經誕生,「時空研究院」在人類首次登月的地點「寧靜海」成立,負責查緝破壞時空秩序的非法行為、修正時序異常跡象。1912、2020、2203三個年代的可疑紀錄被發現之後,新進調查員嘉柏瑞接受時空旅行訓練,先後化身為艾德溫村中的神父、玟森的作曲家哥哥的聽眾、奧莉芙新書宣傳行程中的記者,對當事人進行訪查。 嘉柏瑞尚不知道異象出現的原因,但他知道「未來」將如何發展,而且他愈來愈無法坐視這三人走向悲劇的結局。嘉柏瑞試圖示警以干預他們的人生走向,觸犯了時間旅行的禁忌,漣漪般的效應影響了數百年後他所在的時間線,時空研究院無情地對他展開追捕,不惜消滅他的所有足跡與互動過的對象。他要如何保護這些和他在時間長河中擦身而過、卻喚起他強烈同情的人們?他們身邊環環相扣但又難以解釋的景象與事件,究竟為何產生、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相互推動? ││推薦好評││ 邱常婷(小說家): 閱讀本書使我感覺渺小,彷彿置身群山之中,或者置身整個宇宙。作者從容柔和的筆調帶出令人著迷不已的伏筆與謎,所有細微處都相互扣連,不到最後不會發覺,是以獨特視角描述疫情、描述惻隱之心,極具詩意與人性溫柔的優雅之作。 畫說有一天(IG人氣說書版主): 一打開就使人徹夜未眠的佳作! 閱讀過程有如一場精細的解謎遊戲,使人沉迷於角色穿梭百年的錯綜命運;它既是一部末日小說,思索人類失去一切後如何尋得生存的意義;它也是一部科幻小說,滿足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卻又不失優雅與詩意;最後它無疑是一部後疫情時代必讀的小說,我們所盼望的更美好世界,其實並沒有消失,它存在於人類始終沒有放棄希望的能力之中。 楊詠翔(譯者): 《寧靜海的旅人》從二十世紀初蠻荒蓊鬱的森林、我們這個時代的紐約、兩百年後另一波疫情近在眼前的地月之間,寫到二十五世紀淒美迷離的月球殖民地,艾蜜莉‧孟德爾恬淡優雅的文筆、深邃飽滿的角色、扣人心弦又精巧的情節布局,在在讓讀者想起科幻名作《雲圖》,可說模糊了類型科幻及文學小說的疆界,閱讀經驗也「彷彿回到曾經作過的一場夢,周邊萬物都只剩下抽象色彩、動態與燈光」,掩卷之後依然流連於這個她創造出的「模擬」鏡像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詹奇奇(IG人氣書評家): 故事設定於二十三世紀的月球殖民地,以不同年代的時間跨度與不同角色的故事線交錯敘事。是一本融合趣味性又引人反思的獨特小說,值得一讀! 《出版人週刊》: 敘事成形完美,高明地結合了科幻小說中的意象與當下疫情期間的情景,曼德爾將豐富的後設想像奠基在觀察入微、充滿人性的每個時刻之中。巧趣、悲愴與溫柔輪番出現,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作品。 《書頁》: 富有人性關懷與感動的時間旅行故事,也是對於孤寂與愛的一段省思。 NPR: 艾蜜莉‧曼德爾是一位筆力令人如臨其境的小說家,也更適合被稱作「世界的建造者」。我欣賞她的作品時不只是單純地閱讀,更像是住進了小說裡面生活。《寧靜海的旅人》召喚出了三個處於不同時代的世界,個個生動鮮明。 《紐約時報》: 字裡行間處處可見某樣美麗事物驚鴻一瞥後消逝失落的感覺,《寧靜海的旅人》是曼德爾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她迄今在幻想小說文類最令人滿意的一次嘗試……同理心與得來不易的體會,美妙地融構於文字之中。 《紐約客》: 《寧靜海的旅人》不羈地漫遊在不同的地域與世紀之間,格局之宏大超越了曼德爾先前的任一本小說,具有顛覆性、獨樹一格,又令人熱血沸騰,呈現了對於科幻類型之可能性的詰問。 《柯克斯書評》: 想像力甚至比《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更大膽奔放,讀來令人激動、滿足,且呼應現實。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 《寧靜海的旅人》令我驚豔……文筆仍然細緻精湛,也依舊在探究宏大而根本的存在問題之時描繪出富親密感的人物肖像,但是下筆時更多了一份自由奔放。艾蜜莉‧曼德爾是一位層次極高的小說家。
-
屠宰場之舞(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靈異奇幻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勞倫斯‧卜洛克 冷硬派偵探系列代表作 我剛好從事一種不太看得到人性良善面的職業,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可怕到我認為應該有人拔掉插頭,把人類全毀滅掉…… 朱天心x朱天文x李桐豪x唐諾x冬陽x張國立x陳雪x個人意見 陳祺勳x臥斧x傅月庵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 ──齊聲推薦 「我最恨的就是那種相貌普通的人做出這麼可怕的事來。 我希望他們長得像怪物,為什麼不呢? 他們的行為簡直禽獸不如,本來就該生得一副醜惡的模樣。」 一條血河流過黑白相間的方格子,消失在排水孔之中。 這是最後一個鏡頭,沒有人,只有地磚、排水孔和鮮紅的血液。 我知道那種片子存在,我知道有人拍,也知道有人看。 但是,那個世界和我,向來井水不犯河水。 故事要從一卷錄影帶開始說起,看似普通的老片子,中間卻穿插了不小心錄進去的性虐待實況轉播──以橡皮面具蒙面的一對皮衣男女將一個男孩綁在刑具上,輪流與他交媾,鞭打他,切割他的身體部位,最後殺死了他。 史卡德受戒酒會伙伴之託檢視這段莫名出現在出租影帶中的駭人錄影,嘗試查清影片的真實性、尋找片中的施虐者,卻毫無頭緒,只能努力淡忘那一連串血腥殘暴的畫面。 直到六個月後,史卡德受託調查一名在暴力搶案中喪妻的倖存者理察。此人和妻子一起回家時遭搶,她慘遭姦殺,他卻奇蹟似地躲過了歹徒的狠手,令人懷疑搶案是不是他自導自演。史卡德追蹤他的途中,在一個拳擊場邊不經意瞥見一個狀似父親的中年男性,手放在一個小男孩額上,溫柔的將他的褐髮往後攏,而那隻手、那個動作,就和虐殺錄影中戴橡皮面具的男人一模一樣。 僅僅擦身而過一瞥過後,馬修完全沒有那名男子或是受害男孩的一丁點線索,但正義感與不安促使他不斷往前。疑似設局殺妻的理察仍然難脫嫌疑,而同時史卡德也緊緊抓住虐殺影片裡的蛛絲馬跡,不辭辛勞在暗夜酒吧與色情刊物店舖到處走訪,急於找出影片中那對蒙面男女的真面目。 真實的性虐殺人影片、疑似偽裝成闖空門強盜案的謀殺,兩樁案件不相干的線索,竟然漸漸愈走愈近,最終形成令怵目驚心的交點…… 「史卡德的形象穩定完熟之後,卜洛克從《屠宰場之舞》開始加重了情節的黑暗層面……有緊張、刺激、驚悚、駭人的橋段,而在經營更重口味情節的同時,卜洛克持續讓史卡德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臥斧(摘自推薦序〈關於我的朋友馬修.史卡德〉) 「《教父》被討論最多的可能是所謂柯波拉的『暴力美學』……多年之後,我總算在卜洛克的小說中又再次找到如此集死亡和華麗於一身的美學。」──唐諾(摘自推薦序〈我是個神,我無力自拔……〉)
-
巴別塔學院
匡靈秀(R.F. Kuang)
靈異奇幻
一封獻給異國語言與文字的情書, 也是一份反叛帝國霸權的開戰宣言── 美國奇幻文學界華裔新星X重量級獎項榮耀肯定: 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 軌跡獎最佳奇幻小說 英國圖書獎最佳小說 語言即魔法的奇幻設定X異國勢力交會的真實歷史: 反思「中/外」、「東/西」的百年文化衝突 美國邦諾書店最佳幻想小說獎得獎作 英國水石書店年度好書決選入圍 Goodreads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奇幻小說決選入圍 上市首月內累印六刷,空降《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英國《週日泰晤士報》暢榜亞軍 《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精選年度最佳科/奇幻小說 《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必讀好書 Esc(IG【伊椰史西的閱讀書單】版主)、阿法(TAAZE讀冊生活行銷經理)、邱常婷(小說家)、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推書手L、詹凱婷(獨步文化編輯) ──驚豔推薦 ✴故事簡介 帝國獨霸世界,但支持它發展的魔力是從各地蒐羅的「語言」, 以巴別塔為名的翻譯學院,就是帝國的魔法核心。 代表各自的母語和母國而來的學生們, 有人心悅誠服將自己的語言獻給帝國, 也有人暗中等待高塔倒下的那一天…… 十九世紀的廣東沿海通商口岸,全家人死於瘟疫的十一歲孤兒羅賓奄奄一息,被一位自稱勒維教授的英國男子所救,登上了航向倫敦的客船。 勒維教授服務於牛津大學內專研翻譯的「巴別塔學院」,但此地進行的研究和教學不僅是關於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擁有多語能力又受過特殊培訓的「譯者」,將兩種語言的兩個相對應詞彙銘刻於銀條之上時,能同時鎖入翻譯過程中漏失的細微誤差概念,並藉由銀條施展這組詞彙概念代表的魔法。英國藉此壯大科技與軍事實力,向外征服更多語言不同的殖民地之後,又吸收了更多「譯者」來到學院、創造出更多不同的魔法來應用,由此生生不息。 被帶往英國的羅賓成為巴別塔學院的譯者學生,他醉心於翻譯魔法的奧妙,卻也困擾於英國本地同學對他的輕蔑與敵意。意外捲入一樁銀條竊案之後,他發現學院歷年來不斷有學生神祕失蹤或突然身故,他們曾加入的地下組織「赫密士會」,如今也透過一名與他容貌酷似的陌生青年對他遞出邀請。「赫密士會」意欲打破英國政府對翻譯魔法的壟斷,將之普及於所有階級、所有國家,但他們的理想會讓學院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不斷往返於東西方之間運籌帷幄的勒維教授,又將如何再次介入羅賓的命運? 隨著中英兩國的衝突在羅賓的故鄉釀成戰火,一場撼動巴別塔的叛亂也一觸即發。羅賓與巴別塔學院的譯者師生會在戰爭中繼續扮演帝國的精銳武器,或是改寫歷史的軌跡……? ✴佳評讚譽 「和羅賓一起置身在牛津大學,仰望瑰麗的巴別塔魔法學院的時候,我以為要開始哈利波特了,卻轉身撞上失落的歷史公平正義。 從中英混血大學生的角度,看待這段工業革命和殖民歷史,是很新奇的體驗。也許作者施展了效果是『好看』的銀條魔法,讓人像是搭上了失速列車,一路衝向閱讀旅途的終點。下車踩到月台的瞬間,列車化為銀條掉到腳邊,上面是不認識的語言,但是感受到效果是『同理和包容』。」——Esc 「利用不同語種的字詞間,在翻譯時無法完全對應的空隙,透過白銀具象,造就神秘反應,進而影響世界的呈現。這樣的奇幻設定,對於外語學習者或語言工作者來說格外有感。 每當進入到另一個語境,穿上不同的文法和語氣,人似乎下意識地,會造就一個新版本的自己。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人們透過話語和文字傳遞神奇的能量,接觸仍未知的世界,是所有故事建立的根基,甚至可說是一切文化的根源。語言能力可以拓展視野,而那個『拓展』,也許比我們以為的範圍更加遼闊,抵達有形與無形的境界。而我十分確信,那其中的確有魔法存在。」——阿法 「一本兼具學術及娛樂性的動人佳作。 匡靈秀巧妙地將嚴肅的語言、文化和自我認同議題與奇幻魔法元素結合,放進了這部文字優美的暗黑學院小說中。她以自身的華裔身分將當代美國社會的價值觀點投射於書中的故事發展與角色刻畫,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在讀著一本真實故事改編的歷史小說又或者是完全虛構的奇幻文學,讓人深深陷入其中!」——推書手L 「這部作品的核心以迷人的方式檢視了翻譯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間搭起橋梁的同時,如何不可避免地「背叛」了雙方。一則精采豐富、引人入勝的寓言,並且尖銳犀利。」——《衛報》 「《巴別塔學院》獲得的壓倒性讚譽絕對名不虛傳……創意十足、引人入勝、熱情洋溢、描寫精確,匡靈秀的文筆即便是在打鬧嬉戲及嘗試實驗性之時,仍然不失紀律……就像佔據故事中心的銀條,還有帝國及學術機構,《巴別塔學院》的魅力來源,便是來自支撐一種矛盾的敘述,試著在你腦中同時維持你對那些迷人事物的愛恨,而這些事物正是透過將你吞噬,來維持自身的存在。」——《紐約時報書評》 「匡靈秀在榨取知識及榨取資源之間,做出了敏銳的類比,並檢視了建立在不平等之上的各種系統所擁有的可怕力量,以及身在這類系統中的邊緣族群,無論是由於種族或是性別身分所經歷的不適經驗……同時也批評了個體是如何被迫與系統和解,進而求生,或是選擇起而對抗,卻必須面對後果。」——《柯克斯書評》 「雖然故事截然不同,《巴別塔學院》仍是帶給我強烈的《英倫魔法師》氛圍,從各式迷人的腳註,到飽滿的文筆,以及那種毛骨悚然的感受,知道比起表象,檯面下其實有更多事情在蠢蠢欲動。」——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巴別塔學院》耀眼、狡黠、敏銳、猶如史詩又貼近人心;是一封情書,也是一份開戰宣言。完美之作。」——亞莉克絲‧E‧哈洛(《一月的一萬道門》作者) 「一群語言宅從翻譯工作中獲得魔法力量,利用兩種語言之間字詞的細微差異,來改變世界……匡靈秀還更進一步,運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其轉化成對於帝國主義的猛烈批判,並如實檢視了要顛覆一個帝國,究竟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作者,查莉‧珍‧安德斯 「《巴別塔學院》是一部傑作,魅力迷人、才華洋溢,探討了身分、歸屬、帝國和革命的代價、語言真正的力量,匡靈秀寫出了世界一直在等待的小說。」——《製圖師》(The Cartographers,暫譯)暢銷作者,彭‧雪波德(Peng Shepherd) 「一趟劇力萬鈞又動人的旅程,描寫扣人心弦。」——《時間之子》(The Children of Time,暫譯) 獲獎作者,艾德里安‧柴可夫斯基(Adrian Tchaikovsky) 「迷人地批判了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就和書名一樣多采多姿,匡靈秀已用她的出道系列作《罌粟戰爭》,證明了她揉合歷史和魔法的本事,而她在這本融合歷史奇幻和黑暗學院、一舉擄獲讀者的小說中,又再次達成了……要是真如《巴別塔學院》所描述,語言真的含有魔法,那麼匡靈秀就是寫出了一部如咒語般令人魂牽夢縈的作品。」——「每日歐普拉」(Oprah Daily)網站 「一本引人入勝的奇幻小說,有關語言之中擁有的魔法。這部飽滿生動的獨立作品,是關於一個存在於架空世界、日益擴張、由魔法銀條驅動的帝國,並深入探討了語言學、歷史、政治、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社會風俗。」——《書單》雜誌(星號書評) 「匡靈秀以馬歇爾學者的身分,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度過的時光,讓她能夠創造出一個寫實且原汁原味的牛津,即便批評了牛津大學在大英帝國殖民史上扮演的角色,本書仍是一部氛圍到位、敘述精細、角色使人信服的作品。」——《圖書館期刊》 「《巴別塔學院》也許是設定在仿攝政時代及維多利亞時代初期,但並不是古裝劇,也不是在陽光明媚的山丘上玩弄拙劣的懷舊光影,匡靈秀以如此令人無從反駁起的博學,俐落拆解了殘忍、偽善、種族主義的結構,此外還提供了代入感十足的角色,使得啟蒙也幾乎無可避免,終會到來。」——《芝加哥書評》 「匡靈秀的小說真正的魔力,在於能夠同時既治學嚴謹,又可以持續對讀者敞開,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感覺就像是在銀工魔法的協助下達到的效果一樣迷人又強大。」——《牛津大學書評》
-
強力毒藥
桃樂西.榭爾絲(Dorothy L. Sayers)
靈異奇幻
她愛上自己塑造的史上最迷人神探 《強力毒藥》 推理女王桃樂西.榭爾絲、貴族偵探彼德.溫西爵爺最強組合代表作 桃樂西.榭爾絲 與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時間的女兒》約瑟芬・鐵伊並稱「推理三女王」 彼德.溫西爵爺 與福爾摩斯及菲洛・凡斯齊名、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最受歡迎三大男偵探之一 【國外名人媒體齊聲讚譽】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最受歡迎的三大女作家之一:桃樂西.榭爾絲 ★《泰晤士報》譽為最偉大五十位犯罪小說家之一 ★《每日電訊報》評為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家 ★《衛報》迷票選年度十大小說得主NO.5 ★英國犯罪小說協會票選百大犯罪小說得主NO.4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推理小說家之一!」──《洛杉磯時報》 ★「對於偵探推理文學作品而言,桃樂西.榭爾絲的貢獻有二:在她的努力下,傳統解謎式的偵探故事開始發生變化,它可以有一個包羅萬象的社會環境,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人物;其次,她創造了彼德.溫西爵爺。」──推理評論家、作家H.R.F.基亭 ★《納尼亞傳奇》作者C・S・路易斯和諾貝爾獎文豪威廉・福克納都嗜讀的偵探小說家 「桃樂西.榭爾絲為偵探推理小說帶來了原創、智慧、活力與機智風趣。」──《夜鶯的屍體》作者、犯罪小說女王P・D・詹姆斯 「榭爾絲將強烈的懸疑感融入文學體例中,這是只有少數天才作家才能辦得到的事。一位偉大的說故事者。」──《冰屋》、《女雕刻家》作者、英國暢銷推理小說家米涅.渥特絲 「與同時代大多數作家相比,榭爾絲加入了更多文學基調。」──《X的悲劇》作者、美國推理小說家艾勒里・昆恩 「她的小說令我傾倒……榭爾絲擁有極豐沛的想像力、獨創性與驚人的見解。 」──《看不見的惡魔》推理作家露絲.藍黛兒 致命的毒藥, 是推理小說中的精巧詭計, 還是現實中的陰狠殺機? 推理女作家哈莉葉.范恩被控謀害同居男友,已進入最後的審理階段,陪審團卻遲遲未能做出結論,認定范恩是否真如她正在書寫的小說情節般,用劇毒砒霜殺害她的男友波耶斯。案情陷入膠著之際,彼德.溫西爵爺一口認定警方抓錯了人,並自告奮勇擔任辯護律師的顧問,指揮自己手下的打字員柯林森小姐、蘇格蘭場的帕克探長、忠實的家僕邦特等人,運用各種偵察方式,還原毒殺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隱情。但貴為公爵家族成員的他,如此積極地介入這樁與他素無關聯的謀殺案,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動機……?
-
惡魔預知死亡(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靈異奇幻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勞倫斯‧卜洛克 冷硬派偵探系列代表作 我替死者悲哀,但我也為凶手悲哀 我有同樣的機會,變成他們其中之一…… 朱天心x朱天文x李桐豪x唐諾x冬陽x張國立x陳雪x個人意見 陳祺勳x臥斧x傅月庵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 ──齊聲推薦 「我害怕事情會失敗,因為這總是發生。 我害怕會有可悲的結尾,因為這總是發生。 而我最害怕的是,在所有可以說可以做的事都說了做了之後,結果都是我的錯。 因為在我內心深處,在我骨血深處,我相信永遠都是我的錯。」 他們有股臭味,他們有各種疾病,他們的存在引發我們的罪惡感, 他們之所以出現,正是因為我們的文明在他們的四周衰頹。 但誰會想到他們可能出來放槍殺人? 把他們抓起來,丟出街外,丟出我們的生活之外吧。 律師格藍.郝士蒙被人開了四槍,死在暗夜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嫌犯,是一名終日漫無目的遊蕩、精神狀況異常的遊民,他的口袋裡有四枚和凶槍規格相符的彈殼。 嫌犯的弟弟雖然證實他越戰退伍後精神受創、無法融入社會,卻不相信他會開槍謀殺素昧平生的路人,於是決定委託馬修.史卡德協助找出真凶。 格藍.郝士蒙的遺孀麗莎在家中發現一個小型保險箱,密碼是她和先生的結婚紀念日日期,箱裡放著一綑綑的百元大鈔──可是這筆鉅款的來源,麗莎完全不知情。一個白手起家的律師不太可能存到這筆錢,格藍.郝士蒙的背後到底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是他不為人知的那一面引起了殺機嗎? 除了案件的抽絲剝繭之外,史卡德心中也牽繫著一段段難以割捨的感情:珍.肯恩、麗莎.郝士蒙以及伊蓮.馬岱。他和伊蓮的關係逐漸穩定,甚至讓他考慮不再以旅館為家,搬進她的公寓同居。然而,槍擊命案的調查讓他和麗莎糾纏不清;同時,珍這個原本漸漸淡出他人生的前女友,如今面臨癌症痛苦而緩慢的折磨,請求他找一把讓她自我了斷的槍。不論是偵探事業或私人生活,都被死亡的陰影與變化的關係所包圍,史卡德只能在紛亂難解的心思之中尋覓真相、也找出他必須做的抉擇…… 「在現實生活裡,時間不會停在『全書完』三個字出現的那一頁,就算人生因為某些事件而轉往新方向,等在眼前的也不會是一帆風順『從此幸福快樂』的日子。卜洛克的好奇或許是:在史卡德直視自身問題、做了重要決定之後,他還是原來設定的那個史卡德嗎?那個決定會讓史卡德的生活出現什麼變化?那些變化是否會影響史卡德面對世界的態度?」 ──臥斧(摘自推薦序〈關於我的朋友馬修.史卡德〉)
-
我想結束這一切
伊恩‧里德
靈異奇幻
我們親密同行的旅途,誤闖了彼此內心的黑暗禁區, 想要結束的時候,出口已經遙不可及…… 日常恐慌焦慮的高倍放大+人際關係本質的冷酷剖析 =燒腦神作級心理驚悚小說! 《王牌冤家》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親筆編劇改拍電影,全球影迷熱列期待 ★授權22國外語版權 ★入圍雪莉‧傑克森獎最佳長篇小說 ★《出版人週刊》、《柯克斯書評》、《書單》、《圖書館期刊》星級推薦 ★NPR年度好書、亞馬遜網路書店當月選書 大雪紛飛的公路上,「我」和男友傑克連夜開車要去拜訪他住在鄉下農莊的父母。沉悶的車程中,我們斷斷續續聊著天,卻不時被不明的手機來電干擾,電話另一頭的人,似乎對我的往事、生活習慣和目前動態全都瞭若指掌,我一再掛斷,神祕的語音留言卻一直伴隨著我們來到傑克的家。 深冬的農莊彷彿與世隔絕,傑克家人的熱情招待也無法驅散我一路上累積的不安:地下室裡多年前的畫作上,傑克畫的小孩旁邊總是有個突兀的人形;他的母親不停拔著已經稀疏的頭髮、抱怨耳朵裡傳來的怪聲;據說家裡還有另一個兒子,聰明絕頂但行為異常,曾經如影隨行地跟蹤傑克、模仿他的外表、入侵他的生活…… 我們趕忙告辭,回程途中經過的商店,竟有素昧平生的店員表示替我感到害怕。而在遇雪封閉的學校裡停車休息時,原本對這些異狀不以為意的傑克發現有人從車外偷窺,終於激動地追出去,卻就此消失在空蕩的校舍,留下想要逃離但孤立無援的我。 陰森的場景、詭異的話語,膨脹的孤寂與恐懼從四面八方包圍而來,我該怎樣才能結束這一切? 在陌生荒涼而充滿壓迫感的場景中,看似甜蜜熱戀的男女主角面對感情的不安、遲疑、倦怠逐漸聚焦放大,使他們不斷重新估量彼此了解的程度、懷疑自己愛與信任的能力、焦慮於內心感受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脫節錯位,終至惶恐得無法辨別身邊詭譎的景物與事件,究竟是心魔的象徵還是真實的威脅。這是一部兼具懸疑性與文學性的驚悚小說,也是關於孤獨、疏離感與存在危機的深刻探索與漫長辯證。 ┤推薦好評├ 「《我想結束這一切》是穿越一對年輕愛侶的脆弱心靈的路程,宛若精心拗折扭曲的噩夢,正是我的菜!」──查理‧考夫曼(奧斯卡金獎編劇/導演) 「里德令人毛骨悚然的首部小說融合了懸疑、哲學、心理學和恐怖元素……,結尾使讀者震驚且顫慄。」──《出版人週刊》 「里德筆下的緊湊故事玩弄著身分的本質,以一層接一層的心理壓力堆成密實的高牆,令人無法穿透也無法逃脫。」──《柯克斯書評》 「暗黑、迷人……讀了就無法放下的一本書。」──《書單》 「將心理衝擊與曲折故事熔於一爐,還有使讀者喘不過氣的結局。」──《圖書館期刊》 「一部充滿魅力、詭異又扭曲的小說,故事的結尾比一路帶領我們抵達終點的敘事過程還更奇詭特異,這一點不該讓人覺得意外⋯⋯然而卻著實出人意料。」──松(Sjón),冰島詩人 「一段令人上癮的、形上學式的探索之旅,深入身分認同的本質,誘人與駭人的程度旗鼓相當。里德高明地探究了孤寂情感的乖戾病態,且竟也同時創造出一則非常有娛樂效果的驚悚故事。我發現自己忍不住對著他筆下的角色吆喝,要他們踩下油門飆出去。」──海瑟・歐尼爾(Heather O’Neill),《獻給小罪犯的搖籃曲》(Lullabies for Little Criminals)與《天使白日夢》(Daydreams of Angels)作者 「關於《我想結束這一切》這本書,有幾項幾乎可以確定的事實。第一:你會讀得很快。一個下午或者一個晚上就讀完。那股動能是無可遏止的——一旦開始讀了,你就停不下來。還有第二點:一旦你衝刺到結尾,理解到最後那幾頁的重要性以後,你就會不斷思索著《我想結束這一切》,停也停不下來。這本書會在你的心靈中、頭腦裡找到棲身之所——待在那裡好幾天、好幾星期、好幾個月,或者(在我的狀況下)待到你的餘生結束為止。對。它真的就是那麼棒。」──克雷格・戴維森(Craig Davidson),筆名尼克・卡特(Nick Cutter),《大瀑布市》(Cataract City)與《深處》(The Deep)作者。 「一部徹底引人入勝的現代哥德小說,在恐怖類型的核心領域裡佔有一席之地。里德用愛倫坡在地下室裡築起磚牆的方式,來堆疊起緊張感。」──韋恩・葛拉迪(Wayne Grady),《解放日》(Emancipation Day)作者 「我讀過數一數二的新人作品。伊恩・里德精心打造出一本緊湊、兇猛的小書,有持續不斷的懸疑主軸,不斷繃緊、升高,直到似真似幻、痛徹心扉的最後幾頁。」──史考特・海姆(Scott Heim),《神祕肌膚》(Mysterious Skin)與《我們消失了》(We Disappear)作者 「聰明、危險,又極度詭譎。伊恩・里德帶著你走上一趟錐心刺骨的旅程,緊抓住你的目光,直到抵達最後終點為止。」──布萊恩・法蘭西斯(Brian Francis),《水果》(Fruit)與《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作者
-
擦身而過的子彈(週四謀殺俱樂部3)
理察.歐斯曼(Richard Osman)
靈異奇幻
4位歲數總和超過300歲的高齡偵探, 以為養老生活終於要重歸平靜, 偏偏多年前擦身而過的那顆子彈, 還是雖遲但到找上門……! 觸動百萬讀者的幽默謎團 X 稱霸英國書市的現象級奇蹟! ★上市首三日累銷超過110,000冊,系列銷量突破2,000,000冊大關 ★名列全英圖書銷售統計系統內最暢銷新書,直追丹‧布朗與J.K.羅琳 ★精、平裝版同登《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榜冠軍 ★亞馬遜網路書店小說類暢銷榜TOP20連續在榜51週 「簡簡單單的生活沒什麼不好,但在這個節骨眼上, 有宗謀殺案要去查清,有各種威脅訊息天天來挑釁, 真是澈底讓人意識到自己懷念麻煩的心情……」 十年前,正在調查走私逃稅弊案的電視新聞記者柏特妮收到一封警告信,信封裡還裝著一顆子彈。她告訴同事自己「取得爆炸性情報」之後不久,就隨著墜落山崖的座車消失無蹤──汽車殘骸中有她的血跡和衣物,卻沒有遺體,她的銀行帳戶、電話和信箱也從此毫無動靜。 如今,這樁未解謎案來到了養老社區裡的「週四謀殺俱樂部」四位銀髮偵探手中。他們一方面邀來柏特妮的同事、如今已是知名主播的邁可套出訊息,另一面則透過俱樂部成員喬伊絲的商界菁英女兒深入研究柏特妮當年追蹤的經濟犯罪,不料調查一開始就迎來一連串的意外──帶頭擬定探案計畫的伊莉莎白和患有失智症的丈夫史提芬同遭綁架,頗想證明自己雄風不減的朗恩被疑似涉入失蹤案的電視臺化妝師迷得團團轉,前心理醫師伊博辛為了搜尋弊案線索而探訪監獄,竟也被迫重新執業、和獄中的毒販展開了每週會診。 此時,身兼推理小說家一職的郡警察局局長造訪了養老社區舉辦朗讀會,老偵探們和小說家局長的相遇,會讓破案速度突飛猛進,或是惹出更多大事……? ┤書評讚譽├ 「謎團繁複精密,角色生動鮮明,整部作品點綴著溫暖的幽默,令人感覺良好──這點可真是特別得很,畢竟故事中的死亡人數如此之高。不可不讀的推理系列。」──《柯克斯書評》(星號推薦) 「《週四謀殺俱樂部》系列的第三集在編織精巧的情節之餘也帶來笑料,步調如微風般舒適,形形色色的角色各具智謀......歐斯曼創造的娛樂效果總不令人失望。」──《出版人週刊》 「《擦身而過的子彈》在各方面都正中紅心......讓人盼望週四謀殺俱樂部的下一次任務快快登場。」──《華爾街日報》 ┤系列好評├ 「真是優秀至極,我飛快翻頁的同時更忍不住笑意。」──《第十三位陪審員》作者史蒂夫‧卡瓦納 「如此巧妙、風趣、溫暖的一部絕妙懸疑作品。」──《安眠書店》作者卡洛琳‧凱普尼斯 「充滿迷人魅力與聰慧才思,完全不負期待。」──《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作者莎拉‧平柏羅 「逗趣、精巧、擄獲人心,肯定會讓推理小說迷愛不釋手。」──《第43個祕密》作者哈蘭‧科本 「時而詼諧、時而動人,透過獨特且深得人心的敘事聲音將一個出色的故事概念執行得完美無缺。」──《人骨拼圖》作者傑佛瑞‧迪佛 「在陰鬱的時局中帶來一道歡悅的光芒,趣味無窮!」──《娥蘇拉的生生世世》作者凱特‧亞金森 「溫暖、睿智又風趣,警告我們萬萬不可小看老人家。」──《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作者薇兒‧麥克德米 「逗趣、聰明、洋溢著英式風情。」──《棄業醫生的秘密日記》作者亞當‧凱 「我熱愛這本書聰明絕頂的情節、巧妙的對話、英式喜劇的情境,更是愛極了伊莉莎白這個角色。希望有一天我老了以後也變得像她……」──《只有她知道》作者費歐娜‧巴頓 「精巧的情節安排有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上乘之作,活潑討喜的角色陣容令人想起菲特烈.貝克曼……但《週四謀殺俱樂部》更讓我喜愛的是它心理描寫的層次、人物情感的深度,以及有如坐在爐火邊的明亮溫暖感。」──《後窗的女人》作者A.J.芬恩 「一群走到人生後半場的偵探、一對討喜的警察搭檔,由這些角色驅動的推理故事兼具了懸疑、趣味與感動。」──《圖書館期刊》 「頂級的舒逸推理作品,有著冷面笑匠式的諧趣和迷人的登場角色,將你拉進故事中的世界、令你樂而忘返。」──《柯克斯書評》
-
歡迎來到黑泉鎮
湯瑪斯・歐德・赫維特
靈異奇幻
歡迎來到黑泉鎮,陰森的街景、古老的怪談,是我們的獨門名產, 一旦住下來,你就再也不會想離開…… ★影集版由《牠》編劇改編製作中! ★《直到被黑暗吞噬》恐怖小說界傳奇主編愛倫.達特洛推薦的防疫隔離期讀物 ★喬治‧馬汀與史蒂芬‧金兩大暢銷名家同聲讚賞 ★授權美、英、德、法、日等 18 國,《三體》英文版推手慧眼簽下美國版權 ★來自荷蘭的國際級幻想文學新秀、世界奇幻獎入圍常客、史上首位贏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的非英語系作家 ─1664年,美國東部的移民聚落「黑泉鎮」舉行了女巫審判,一名少婦被控施行巫術,慘遭絞刑。事後,鎮民陸續橫死,溪水染成血紅,留下一座空城。 ─1967年,兩名醫生在黑泉鎮研究當地傳聞中的超自然現象之真偽,實驗記錄影片的最後畫面是他們失去神智、持刀反覆穿刺臉部而死的慘狀。 ─2012年,黑泉鎮距離紐約市80公里、人口數2000人,平靜又和樂,跟其他郊區美國小鎮,只有一點點的不同…… 史提夫‧葛蘭特舉家搬進黑泉鎮之前,以為女巫只是當地鄉野傳說的題材,卻發現三百年前被鎮民處死的女巫,確確實實還糾纏著這個小鎮:她的軀體被鐵鍊綑綁、眼睛和嘴唇被黑線縫死,日復一日帶著這副駭人的樣貌出現在街道上和民宅裡。一旦有人試圖傷害她,就會導致無辜鎮民暴斃;如果有人太接近她,聽見她從被縫起的嘴唇之間發出的呢喃,就會發狂自殘;若是有人想遷離此地,到了鎮外就會像著魔般以極度恐怖離奇的方式自殺。鎮議會為了使居民和女巫和平共處,立下各種規定:不准接近或碰觸女巫、禁止私自收留外來訪客、不可將女巫存在的證據對外洩露。 和家人一起被困在鎮上的史提夫儘管無奈,仍然逐漸習慣了鎮議會訂定的「女巫對策」,他即將成年的兒子泰勒卻不然。泰勒和同輩的年輕人討厭與世隔絕的生活,更難以忍受手機不能自由上網,反倒強制安裝了「女巫動向警示APP」和監控鎮民的鍵盤側錄程式。他們偷偷拍攝女巫引發的異象、剪接影片上傳,期待這些貨真價實的靈異畫面公開之後能引起全球矚目。 他們挑戰禁忌的作為觸怒了女巫,使得溪水變紅的凶兆重現。鄰人離奇橫死。泰勒拍下的畫面,不巧成為可能導致他自己和朋友們入罪的證據。嚴苛保守的鎮議會群情激憤,準備當眾鞭笞重罰罪魁禍首,民間更有人醞釀發動私刑,沸騰躁動又焦慮恐慌的氛圍,彷彿回到獵巫審判盛行的十七世紀。保有理性和良心卻不敢對抗鎮議會的史提夫,該怎麼保護家人免於憤怒鎮民的威脅?泰勒將女巫事件公諸於世的計畫,在重重阻礙之下能否成功?活在女巫陰影下三百餘年的黑泉鎮,會在這場風波中得到擺脫詛咒的契機,或是遭逢再一次的毀滅……? ├推薦好評┤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令人毛骨悚然但又不忍釋卷的原創佳作,當之無愧的年度最佳恐怖小說之一。」 《失物之書》作者約翰・康納利:「讓我想起史蒂芬・金的經典作品,而我想不出比這更高的讚譽了。」 「恐怖大師」史蒂芬‧金:「一名邪惡的女巫,囚禁了一整個紐約上州小鎮。全然原創性的優秀之作。」 《直到被黑暗吞噬》編者愛倫.達特洛:「赫維特的《歡迎來到黑泉鎮》是我所讀過最令人心神不寧的作品之一。一座位於紐約上州的孤立小鎮從十七世紀起便籠罩在一名女巫的詛咒之下,她的眼與嘴被縫死,會毫無預警地出現在鎮上......為了避免死傷,鎮民知道他們必須遵守某些規約,而最重要的是,絕不能讓外人獲知女巫詛咒的存在,也就代表這個城鎮必須將自己從外面的世界隔離開來。一戶新居民不顧反對搬進鎮上之後,一連串可怕的事件開始發生。這是一個在心理層面與超自然層次都恐怖駭人的故事。」 《柯克斯書評》:「赫維特針對人性的卑劣和行惡的潛力寫下一則駭人的寓言,讀者不僅會坐立難安,更會驚懼不已。」
-
死了兩次的男人(週四謀殺俱樂部2,全新封面版)
理察.歐斯曼(Richard Osman)
靈異奇幻
暮年重逢的舊識,帶來的不是溫馨回憶,而是熱騰騰的謀殺案── 死者還是一個四十年前就已被埋葬的男人?! 觸動百萬讀者的幽默謎團 X 稱霸英國書市的現象級奇蹟! ★上市首三日累銷超過110,000冊,系列銷量突破2,000,000冊大關 ★名列全英圖書銷售統計系統內最暢銷新書,直追丹‧布朗與J.K.羅琳 ★精、平裝版同登《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榜冠軍 ★系列改編電影版權由史蒂芬‧史匹柏名下製片公司競價得標,將由《金盞花大酒店》編劇奧勒‧帕克執導 「人生要偶爾按下暫停,喝一杯、八卦一下,就算你身邊開始堆著屍體也一樣。 說到屍體,它們最近好像又開始多了起來……」 退休護理師喬伊絲、心理醫師伊博辛和工運名人朗恩等四位熱愛研究罪案的老先生、老太太,在英國鄉間的老人安養社區組成了「週四謀殺俱樂部」,起初專門從書面資料中推敲陳年懸案,後來更當起了貨真價實的偵探,用他們獨到的觀察力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暗中調查社區裡的可疑事件。 俱樂部中最高深莫測的成員莫過於伊莉莎白,她外表看似平凡慈祥的老奶奶,冷戰時期卻是居功厥偉的祕密情報員,曾經雲遊四海、扮演過無數種臥底角色。沒想到,在平靜的退休生活中,那段驚心動魄的過去又找上了她。 一封神祕信件邀請她去見見剛搬到附近的老朋友,署名是「馬可斯‧卡邁克」──但她知道,世上根本沒有這個人,這名字只是她過去為了交涉情報而捏造的假身分;偽裝即將被拆穿時,她就找了具無名屍、辦了場假葬禮,埋葬了不曾存在的「馬可斯‧卡邁克」。而今,這位冒用假名的謎樣男子,竟也在發信給伊莉莎白之後不久慘遭歹徒一槍爆頭。 四十年前就已被埋葬的假身分,為何重現人間、甚至又死了第二次?冒名的神祕來信者,為什麼要來找尋已經退隱的伊莉莎白?同時,鎮上來了一位心狠手辣的毒梟,伊博辛成了不良少年暴力襲擊的對象,為了伊博辛而義憤填膺的朗恩、還有開始探索網路世界的喬伊絲,又會得到什麼意外的發現……? ┤佳評讚譽├ 「《死了兩次的男人》的喜劇成分幫助書裡的角色面對生命的淒苦現實:逐漸減少的壽命、由於死亡與失智症而離開的親友、在現代世界中經歷的不安全感、被長大成人的兒女疏遠與厭倦。」──《衛報》 「歐斯曼既描寫主要角色們的刺激冒險,也關注他們的日常,讓這部小說維持了腳踏實地的寫實性。」──《每日郵報》 「純粹喜悅的閱讀享受,筆鋒銳利,充滿驚奇,心意真誠、悲喜交加,對話笑料更寫得優秀出色。」──《華爾街日報》 「理察‧歐斯曼僅僅用了兩本作品,就躋身上等犯罪小說家之列。」──紐約時報書評 「讀來就像和老朋友重新聚首,這本小說萬事俱備:靈巧、機智、感人。」──麗莎‧嘉德納 「令人欣喜。歐斯曼擁有渾然天成的幽默感,還能夠將這股幽默轉譯到他筆下的角色與對話之中。」──凱特‧亞金森 「歐斯曼再度交出一本充滿幽默與真情的必讀之作。我真愛這本書。」──哈蘭‧科本 「回歸之作更勝以往!有時感人、有時詼諧,懸疑情節高明,讓人從頭到尾流暢地飛快往下翻頁。」──傑佛瑞‧迪佛 ┤系列好評├ 「真是優秀至極,我飛快翻頁的同時更忍不住笑意。」──《第十三位陪審員》作者史蒂夫‧卡瓦納 「如此巧妙、風趣、溫暖的一部絕妙懸疑作品。」──《安眠書店》作者卡洛琳‧凱普尼斯 「充滿迷人魅力與聰慧才思,完全不負期待。」──《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作者莎拉‧平柏羅 「逗趣、精巧、擄獲人心,肯定會讓推理小說迷愛不釋手。」──《第43個祕密》作者哈蘭‧科本 「時而詼諧、時而動人,透過獨特且深得人心的敘事聲音將一個出色的故事概念執行得完美無缺。」──《人骨拼圖》作者傑佛瑞‧迪佛 「一群走到人生後半場的偵探、一對討喜的警察搭檔,由這些角色驅動的推理故事兼具了懸疑、趣味與感動。」──《圖書館期刊》 「歐斯曼在這部亮眼的出道作中混搭了歡樂趣味與謀殺疑案,妙趣橫生。」──《出版人週刊》 「頂級的舒逸推理作品,有著冷面笑匠式的諧趣和迷人的登場角色,將你拉進故事中的世界、令你樂而忘返。」──《柯克斯書評》 「在陰鬱的時局中帶來一道歡悅的光芒,趣味無窮!」──《娥蘇拉的生生世世》作者凱特‧亞金森 「溫暖、睿智又風趣,警告我們萬萬不可小看老人家。」──《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作者薇兒‧麥克德米 「逗趣、聰明、洋溢著英式風情。」──《棄業醫生的秘密日記》作者亞當‧凱 「一部絕佳的出道作。刺激、感人又笑料不斷,書中的角色讓你不禁想要看到他們的更多故事。」──《探長索恩》系列作者馬克‧畢林漢 「我熱愛這本書聰明絕頂的情節、巧妙的對話、英式喜劇的情境,更是愛極了伊莉莎白這個角色。希望有一天我老了以後也變得像她……」──《只有她知道》作者費歐娜‧巴頓 「精巧的情節安排有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上乘之作,活潑討喜的角色陣容令人想起菲特烈.貝克曼……但《週四謀殺俱樂部》更讓我喜愛的是它心理描寫的層次、人物情感的深度,以及有如坐在爐火邊的明亮溫暖感。」──《後窗的女人》作者A.J.芬恩
-
死亡的渴望(紐約犯罪風景塗繪全新設計版)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靈異奇幻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勞倫斯‧卜洛克 冷硬派偵探系列代表作 難以想像的冷酷、無從揣摩的邪惡, 真的有這種事,真的有這種人, 真的在你我身邊── 朱天心x朱天文x李桐豪x唐諾x冬陽x張國立x陳雪x個人意見 陳祺勳x臥斧x傅月庵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 ──齊聲推薦 奪走他們性命的那人還在暗處,身分不斷變換, 誰知道下一次他會是哪個名字?下一個獵物又是誰? 大家都說這樣是最棒的了,前一秒你還在這裡,下一秒你就往生了。 還來不及說痛苦,省得病魔纏身,不用站在邊緣,老是得瞪眼睛朝無底洞看…… 克莉絲汀.賀蘭德的雙親遭到殘酷的謀殺,看起來像是闖入豪宅行竊的歹徒被屋主撞見,便無條件升級成槍殺、強暴、虐屍。克莉絲汀自己也差這麼一點點就成為刀下亡魂,她驚魂未定之時,她的表妹莉雅找上史卡德,宣稱凶手很可能就是即將繼承龐大遺產的克莉絲汀。 剛參加完前妻喪禮的史卡德,為了躲避自己的感傷,旋即將全副心力轉移到這件案子上。沒想到,案子卻如雪球般愈滾愈大,謀殺案在克莉絲汀周圍一樁接一樁發生,連與史卡德接頭的莉雅都成了一具冰冷屍體,靜靜躺在浴缸中。 這一回,擅長網路資訊偵蒐的阿傑成為史卡德的得力助手,兩人抽絲剝繭追查到嫌犯住處,竟在電腦中發現一份令他們不寒而慄的殺人魔筆記:細膩的文字、扭曲的思想、冷酷又完備的計畫,而且更驚人的是,一切虐殺的起因,居然是年代久遠的一次心理諮商…… 「平易近人的文筆,不過是勞倫斯.卜洛克身為作家的美德之一,卻也無疑是他最棒的天賦。他的小說結合了簡潔、平實、真誠以及生動等特色,帶來流暢痛快的閱讀經驗;讀者從未感覺到作者絞盡腦汁、千辛萬苦像縴夫拉船那樣吃力的讓小說成型,反倒是故事忽地浮現眼前,有如高明的魔術師一張手,就有鴿子冒出來那般自然。」 ──史蒂芬‧金